AI重塑教育生态:如何以批判性思维应对“思考力危机”?
随着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工作、学习与日常生活,人类认知与教育模式正经历深层变革。国务院近期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AI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推动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为本”的育人转型,鼓励全民学习AI新知识、新技术。
然而,技术的蓬勃背后存在隐忧。多位专家指出,AI存在数据偏见、算法幻觉与逻辑伪装等缺陷,过度依赖可能削弱人的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在这一背景下,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专家共识:AI无法替代人的批判与创造
华中科技大学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毓指出,尽管AI能提供合适甚至正确的答案,但盲目依赖会阻碍认知能力、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他认为,这既是当前教育的短板,也是未来亟需加强的方向。
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陈道蓄强调,AI正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跃迁,高等教育必须构建与之匹配的新工程教育范式,将“思维力与创新力”置于核心,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这一基础能力。
从“如何教”到“如何问”:重塑教学的本质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第一步,是提出好问题。天津大学新工科教育中心主任顾佩华表示,基础教育应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高等教育则需侧重培养系统的探究技能。
面对“大国博弈需要怎样的人才”这一命题,批判性思维成为共识中的首要素养。专家呼吁调整教育评价体系,明确“提出问题的能力比知道答案更重要”。
图书馆与课堂: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新阵地
长沙理工大学图书馆馆长杜荣华提出,以“听说读写”为载体的图书馆工作,可系统培养学生的“六会能力”——会提问、检索、阅读、写作、论证与思考。他认为,这一路径甚至在图书馆中比专业学院更易实施。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苏永康进一步指出,随着AI与脑科学进步,混合式教学正成为新常态。教师应转型为“学习设计师”,引导学生在多模态和AI参与的环境中实现自主学习和跨学科理解。
系统化教学:从认知模型到全程融合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魏银霞指出,当前工程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师发展方面仍有不足。她提出以“认知模型理论”为基础,构建“六轴一体”教学框架,将批判性思维结构化、系统化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教育未来:人机协同,思维为本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所言,“人工智能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双螺旋结构’,将成为智能时代教育生态的内核”。在AI深刻重构学习与认知的今天,教育必须警惕“思维能力退化”的风险,通过系统化的批判性思维训练,使学生成为人机协同环境中的主导者——而不只是被技术控制的对象。
更多文章
-
高校算法竞赛低龄化趋势显著,AI浪潮激发新生代参与热情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全国高校算法类竞赛呈现出参赛者年级逐渐下移的新态势。作为国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程序设计赛事之一,“蓝桥杯”在2025年首次推出面向新生的专项比赛,吸引了来自全国超800所高校的2.4万名大一学生报名参加。清华大学交叉信息学院的一名新生分享了他的经历。他从小学开始学习编程,
-
奇瑞发布十大突破性技术 构建全球汽车产业新高地
2025年10月18日,奇瑞在安徽芜湖正式启动以“科技引领,智造未来”为主题的全球创新盛会,集中呈现了公司在电动智能出行、车联网、人工智能与共享出行等方面的前沿突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企业全球化不应仅关注市场扩张速度,更应着眼于长期稳健的发展路径。他表示,奇瑞正致力于构建贯穿新能源、智能驾驶
-
“飞天火箭”腾跃 “智能机甲”劲舞 兰州海亮实验学校科技盛宴点亮少年报国志
10月15日,兰州海亮实验学校运动场迎来一场科技盛事。在“点火”口令中,“探空号”模型火箭呼啸升空,彩伞迎风飘落,该校第二届“明日先锋”信息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动。整场活动贯通古今、创意纷呈,为师生打造出一场沉浸式的科学探索之旅。一、当敦煌飞天遇见未来科技“瞧!航天员和壁画仙子一同起舞啦!”舞台边簇拥的同学
-
芯片技术迈入“立体集成”时代,突破传统性能瓶颈
近年来,芯片制造行业在持续缩小元件尺寸的过程中,逐渐逼近物理极限。一项创新性研究通过改变芯片结构设计,绕过了长期制约计算能力提升的障碍,为未来电子产品的环保制造开辟了新方向。自上世纪中叶起,提升电子设备性能的主要途径是不断缩小晶体管体积,并在单位面积内集成更多元件。这一技术演进路线曾被业界广泛认同的
-
AI全面赋能“双11”,电商运营与消费体验双升级
年度“双11”购物盛会正式启动,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布局,人工智能技术在本次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推动整体效率与服务升级。对商家来说,AI不仅辅助日常运营,更成为提升经营效果的核心工具。天猫平台负责人在近期发布会上指出,人工智能正在为品牌创造新的增长路径。据了解,今年以来,淘宝天猫持续加强人工智能研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