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
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体系,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领先位置。展望“十五五”时期,AI for Science有望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体制变革与创新能力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实现科研范式的全面智能化及2035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推动科研模式向智能化全面演进
AI for Science不仅致力于破解以往难以应对的科学难题,也显著加快了原始创新进程。以生命科学中曾困扰学界多年的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为例,AI的介入带来了根本性突破。同时,新一代AI科研工具与算法的涌现,正推动科学研究从效率到精度的全面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一趋势正在促成整个科研体系从传统“作坊式”研究向开放、协同、高效的“平台式”研究转型。
目前,全球对AI for Science潜力的认知仍显不足,这为我国提供了重要战略机遇。若能系统谋划、集中资源推进,我国有望在未来五年内率先确立“平台科研”新范式,巩固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构建智能化科研基础设施体系
实现科研范式的转型,必须依靠强大的基础设施支撑。智能化科研平台正如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是AI for Science发展的基石。我国已在此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例如玻尔空间站等综合性平台,整合文献、数据、计算与实验资源,实现科研任务的全流程高效管理,日渐成为科学家的重要助手。
同时,诸如Innovator+SciMaster等通用科研大模型及智能体的研发也实现关键进展。这些系统不仅涵盖多学科知识,还具备自主科研与“干湿结合”的实验能力,在通用性与专业性方面均表现出色。
推进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与标杆项目
AI for Science要在实践中落地,需依托典型场景与重点项目形成示范,从而带动整体科研体系升级。
在材料科学中,AI辅助的材料基因组计划通过对结构、性能与工艺间复杂关系的建模,大幅提升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并压缩成本;在化学领域,AI参与有机合成路径规划与反应预测,显著促进新药物与新分子的发现进程,同时在催化剂设计与催化机制解析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在生命健康方面,AI不仅推动蛋白质结构预测、基因编辑和药物研发的突破,更为构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虚拟细胞提供可能,助力个性化与精准医疗发展。
挖掘与释放科学数据的核心价值
当前,科学研究竞争的重点正由“模型竞赛”转向“数据竞赛”。过去十年,学界致力于优化模型结构以应对维度灾难、训练稳定性等难题;未来,数据质量与多样性将成为AI进一步赋能科研的关键。存量数据——如科学文献、专业语料与数据库——构成模型训练与知识提取的基础,其专业性与复杂性对数据处理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自动化实验、高通量计算与智能传感设备的广泛应用,科学数据的产出能力迅速提升。数据社区及“科学导航”等平台逐步成为数据共享与协同创新的枢纽,通过社区化运营推动数据开放、精准标注与共同治理。
重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AI for Science不仅代表技术路径的升级,更是重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契机。我国已在基础工具研发、典型场景应用与实验室智能化升级等领域取得多项进展。
当前,以AI为核心的科研范式变革为我国实现2035年科技强国目标提供重大战略窗口。必须从顶层设计、政策支持与科研实践等多层面协同发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行动,构建以AI为驱动的新型科研生态。只有主动把握机遇、寻求持续突破,才能在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