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科学家系统崭露头角,全球科研范式迎来深层变革
近日,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微生物学家何塞·佩纳德斯与其团队耗时近十年发现了一种新型细菌基因转移机制,揭示了超级细菌通过获取病毒尾部结构实现进化的路径。然而令他惊讶的是,谷歌于今年2月推出的“AI联合科学家”系统,仅用两天时间就独立验证了这一尚未正式发布的发现,并提出了多个科学假说,其中包括一项研究人员未曾设想的方向。佩纳德斯坦言,若早获知这一思路,或可大幅缩短研究周期。这一案例生动体现了“AI科学家”在加速科学探索中的巨大潜力。
“AI科学家”并非具身的实验室机器人,而是基于大语言模型构建、具备专业科学认知与自主研究能力的智能系统。它能够自发提出科学假设、设计研究路径,并在多个智能体协同中开展“集体研讨”,迸发出超越个体的群体智慧。近年来,伴随大模型推理能力迅猛发展,以及大数据与算力等基础设施日益成熟,此类系统正从理论构想快速走向科研实践,逐步承担起文献分析、实验模拟、仪器控制等原属人类科学家的任务。
AI科学家的兴起不仅意味着效率提升,更预示着科学研究范式的根本转变。目前,全球研发力量主要围绕两类方向推进:
一类是充当人类科学家的辅助角色。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虚拟实验室”平台,能根据课题需求组建跨学科AI团队,协助研究人员拓展思路。今年7月,该系统通过组建免疫学与计算生物学虚拟专家小组,提出新型纳米抗体计算框架,成功辅助设计出92种抗病毒纳米抗体,成果获《自然》期刊发表。
另一类则致力于实现全自主的科学发现。在这类系统中,人类主要负责提出目标与验证结果,其余环节均由AI完成。2024年8月,日本企业“鱼AI”开源其“AI科学家”系统,首次实现从提出构想到撰写论文的完整科研流程自主化,其产出的一篇计算机科学论文已通过国际顶会评审。今年5月,美国机构“未来之家”的多智能体系统“知更鸟”自主发现一种可治疗干性黄斑病变的药物,并通过RNA实验验证其机制,展现出AI在实证研究中的突破。
我国也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2024年10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多家单位推出多智能体科学社群模拟系统“虚拟科学家”,用于研究科研创新规律;2025年7月,又联合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发布生物育种领域首套自主科学发现系统“丰登·基因科学家”,该系统已帮助科研团队发现数十个作物新基因功能,并获得实验确认。
尽管技术进展显著,AI科学家仍面临可靠性、人机协作、伦理规范与监管等挑战。关于“AI是否会取代人类科学家”或“削弱人类创新能力”的争论仍在持续,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正迈入通用人工智能深刻影响科研的时代。未来,AI科学家有望与机器人、传感设备深度融合,实现从假设生成到实验验证的全闭环自主科研。
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实体化AI科学家将广泛应用于多样科研场景:比如在稻田中监测作物生长的“AI遗传学家”,在月球基地分析土壤的“AI土壤学家”,或在强辐射环境下操作仪器的“AI核物理学家”。这些曾属科幻的图景,正在逐步走向现实。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