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新活力!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赋能高质量发展
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汇聚资源破解难题
面对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瓶颈,不少企业通过新型研发模式找到突破口。以青岛一家环保科技公司为例,该企业通过云端平台发布技术需求,迅速匹配高校科研团队,成功推进产品迭代。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多元要素融合,助力中小企业突破“不愿创新、不会创新、不敢创新”的困境。“十四五”期间,国家层面持续优化制度环境,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科研项目,提高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46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企业接近17万家,近四分之一全球研发投入领先企业来自中国。
打通成果转化通道,推动科研走向市场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与产业的关键环节。为加速实验室技术走向应用,各地积极布局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例如,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搭建了覆盖“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孵化加速”的全链条服务系统,有效推动创新成果落地。同时,国家推出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单列管理及评价机制三项改革试点,显著调动科研人员参与转化的积极性。在金融支持方面,专注于“早、小、长期、硬科技”的投融资体系逐步完善,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4年底,科创板上市科技企业超过580家,累计融资规模逾9000亿元。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亦大幅增长,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
优化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释放科研人员活力
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我国通过深化评价体系改革,突出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西安石油大学教师严正国凭借其突破国外垄断的科研成果,虽论文不占优势仍晋升教授,正是改革成效的一个例证。此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鼓励科学家大胆探索,多项减负行动营造更宽松的科研环境。青年科研人员获得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设青年团队赛道,重点研发计划中青年占比超过80%,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由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主导。
持续深化改革,构建支持创新的良好生态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有关部门表示,未来将继续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和生态体系,进一步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在全社会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崇尚创新的氛围。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