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悄然变革,数字技术让种田更轻松
八月稻浪翻涌,杭州径农家庭农场里的500亩水稻正处在生长的重要时期。如今,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这片土地上的耕作方式,让农业逐渐告别“看天吃饭”的传统。
田间矗立的智能虫情测报灯,能够自动捕捉害虫并实时生成预警——这些信息会第一时间推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帮助他们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前全靠人往地里跑,稍晚几天虫情就可能失控,”种粮大户老骆一边滑动手机上的虫情分析图一边说。现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据浙江托普云农的算法工程师吴弘洋介绍,这类智能设备能够通过算法预测害虫爆发的高峰期,实现从“事后灭虫”到“提前布防”的转变。这项技术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公司董事长陈渝阳回忆,早在2012年,团队就购买了十台大冰箱用于储存采集到的害虫样本,以训练AI识别模型。多年来,企业与农业农村部下属单位及多家科研机构持续合作,不断优化这一系统。
如今,智能测报灯已升级到第八代,不仅能诱捕害虫,还能自动识别虫类并统计数量,连续三年在全国农技中心的设备评测中蝉联第一。
农业的另一项变革来自于AI“新农具”。在浦江的一个葡萄园里,专家陈青松戴上一副AR智能眼镜,眼前立刻显示出需要疏果或存在病害的果实——过密的果粒、畸形果、病虫果等都被系统实时标记。原本需要多年经验才能做出的判断,现在只需跟随光影提示抬手操作,瞬间即可完成。
科技还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农业日常。不识字的农户只需对着手机问:“小稷,辣椒得了根腐病怎么办?”“问稷”智能体便会通过语音和图片提供详细的防治指导。以往令人头疼的生产难题,如今只需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就能得到解答。
陈渝阳表示,企业已将自研的农业大模型免费开源,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农业数字化进程中。
从实验室走向地头,科技正在细微处释放温度:老农直起了常年弯腰查看虫情的背,新手通过智能设备获得了老把式的经验,年轻人用手机轻松管理着百亩农田。这些变化揭示出农业的新面貌:汗水不再是丰收的唯一代价,智慧正悄然改写传统的农耕叙事。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