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悄然变革,数字技术让种田更轻松
八月稻浪翻涌,杭州径农家庭农场里的500亩水稻正处在生长的重要时期。如今,科技的力量正在悄然改变这片土地上的耕作方式,让农业逐渐告别“看天吃饭”的传统。
田间矗立的智能虫情测报灯,能够自动捕捉害虫并实时生成预警——这些信息会第一时间推送到农户的手机上,帮助他们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前全靠人往地里跑,稍晚几天虫情就可能失控,”种粮大户老骆一边滑动手机上的虫情分析图一边说。现在,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数量和变化趋势在屏幕上一目了然。
据浙江托普云农的算法工程师吴弘洋介绍,这类智能设备能够通过算法预测害虫爆发的高峰期,实现从“事后灭虫”到“提前布防”的转变。这项技术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公司董事长陈渝阳回忆,早在2012年,团队就购买了十台大冰箱用于储存采集到的害虫样本,以训练AI识别模型。多年来,企业与农业农村部下属单位及多家科研机构持续合作,不断优化这一系统。
如今,智能测报灯已升级到第八代,不仅能诱捕害虫,还能自动识别虫类并统计数量,连续三年在全国农技中心的设备评测中蝉联第一。
农业的另一项变革来自于AI“新农具”。在浦江的一个葡萄园里,专家陈青松戴上一副AR智能眼镜,眼前立刻显示出需要疏果或存在病害的果实——过密的果粒、畸形果、病虫果等都被系统实时标记。原本需要多年经验才能做出的判断,现在只需跟随光影提示抬手操作,瞬间即可完成。
科技还以更亲切的方式融入农业日常。不识字的农户只需对着手机问:“小稷,辣椒得了根腐病怎么办?”“问稷”智能体便会通过语音和图片提供详细的防治指导。以往令人头疼的生产难题,如今只需一句话或一张照片就能得到解答。
陈渝阳表示,企业已将自研的农业大模型免费开源,希望吸引更多人参与到农业数字化进程中。
从实验室走向地头,科技正在细微处释放温度:老农直起了常年弯腰查看虫情的背,新手通过智能设备获得了老把式的经验,年轻人用手机轻松管理着百亩农田。这些变化揭示出农业的新面貌:汗水不再是丰收的唯一代价,智慧正悄然改写传统的农耕叙事。
更多文章
-
贵州研发矿物微生物协同技术,精准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
秋收时节,黔东南凯里市某乡镇的农田里稻谷飘香,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格外喜人。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因铅锌矿冶炼遗留而饱受镉、铅污染的“病土”。这片土地的蜕变,源于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与成都理工大学历时数年的联合攻关。他们研发出一套“黏土矿物钝化+微生物修复”的综合治理技术,成功将土壤中有效态镉
-
澳柯玛以温度科技革新,开启智慧冷链新体验
在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今天,澳柯玛正通过持续的温度技术创新,书写着青岛品牌的新篇章。从创下家用制冷新纪录的-75℃低温冷柜,到融合前沿AI技术的健康管理系统,再到确保生物样本安全的智能试剂冰箱,澳柯玛将人工智能与温度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布局智慧家电、智能家居与智慧冷链三大领域,展现出在温度科技方面的雄厚实力。
-
2025世界农业科创大会开幕,多国聚焦合成生物与智慧种植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近日开幕,汇聚了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近800位农业科学家、教育界代表、企业家及青年领袖,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前沿趋势与发展机遇。会议期间,平谷区正式推出《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发展2.0》规划,明确将以合成生物技术和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据平谷区副区长彭石介绍,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全球居首,夯实科技强国人才根基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研发人员总量已位居全球首位。这支规模庞大、富有活力的科研力量,正成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从太空探索到能源开发,从重大工程到日常生活创新,“十四五”以来,中国在各个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支结构合理、充满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在默默耕耘。他
-
AI基建盛宴背后:云厂商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在全球AI浪潮的推动下,科技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个关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云服务商是否真正从中获得了可观收益?近期美股市场上,芯片制造商与云服务商的股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英伟达、AMD等芯片企业股价持续走高,而云服务商的盈利状况却引发担忧。据披露的内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