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科创转化每日诞生4企业,“知产”成资产激活新质生产力
在安徽合肥,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该市依托科技成果转化新设立企业达771家,平均每日超过4家诞生,知识成果正加速转变为市场资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张强,如今多了一重身份——智地感知(合肥)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坦言,最初并未想过走出实验室投身创业。转变源于几年前其团队完成的一项利用地下光缆监测地震的科研项目。面对“发论文评职称”和“推向市场”两条路径,他和团队最终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后者。
这条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路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校内校外创新氛围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中科大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鼓励师生创新创业;合肥市科技局主动走进高校“寻宝”,为科创团队提供精准支持。合肥市科技局局长范进表示,他们正探索“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全力帮助团队补齐短板。
资金、场地、应用场景、市场渠道……每一项都是初创企业面临的现实难题。合肥通过种子基金提供启动资金,政府提供近千平方米办公空间,科技部门协助对接合肥轨道交通、水务集团等单位共建应用场景,甚至利用市政大厅为企业举办首场产品发布会。在一系列“陪跑”措施之下,智地感知公司开发的产品已在全国多地应用,今年销售额预计突破3000万元。
张强感慨,正是社会各方力量的持续“托举”,让他们快速走出“新手村”,真正融入市场。
年轻创业者闵宇恒也感受到了合肥浓厚的创新氛围。他带领的零次方机器人公司成立不到八个月,就完成三轮融资,团队规模从20余人扩展至80多人。其机器人产品覆盖家庭服务、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意向订单总额已近亿元。闵宇恒认为,合肥所提供的产业协同环境和耐心资本,是企业能迅速起飞的关键。
近年来,合肥在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积极布局,三年内已捕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8000多项,推动成立超3000家科技企业,其中估值过亿的超过100家。今年上半年,合肥经济增速达6.0%,在万亿GDP城市中名列前茅。
合肥的实践是全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越来越多地方通过开放场景、提供全周期政策与服务支持,积极搭建创新与产业之间的桥梁,推动更多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