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新纪录!成都企业实现异种肾移植重大突破
8月24日,成都中科奥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主研发的四基因编辑供体猪在异种肾移植研究中实现重大进展:一只接受猪肾移植的猕猴已健康存活超过300天,不仅刷新了中国纪录,也成为亚洲首个实现该领域突破的国家。目前全球仅有美国曾完成类似成果。
中科奥格董事长潘登科表示,该猕猴目前生理状态平稳,多项关键指标正常,有望成为中国首例存活超过一年的异种肾移植动物模型,标志着我国在该技术向临床应用的进程中迈出关键一步。
存活超300天,中国企业刷新亚洲纪录
2024年10月,研究团队使用中科奥格自主培育的四基因编辑猪作为肾源,对一只体重5.5公斤的猕猴实施了移植手术,并切除了其自身肾脏。术后该猕猴完全依靠猪肾维持生命功能。在定制免疫抑制方案的辅助下,该动物至今已健康存活300天,体重由5.5公斤增至7公斤,肾功能指标稳定,未出现显著排斥反应或并发症。
基因编辑供体猪成为移植成功核心
这一突破的核心在于中科奥格自主研发的基因编辑供体猪。研究人员敲除了猪源中可能引发免疫排斥的抗原基因,同时转入有助于调节人体免疫反应的人源基因,显著提高了器官的相容性和存活率。该公司研发负责人强调,从基因编辑、繁育到质控,全部流程实现自主可控,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技术路线的有效性,也展示了中国在该领域的全面研发能力。
自主研发技术体系推动全产业链布局
中科奥格自2018年在成都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缓解人类器官短缺问题。公司已在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包括基因编辑猪繁育基地、临床级供体猪设施在内的多个平台,逐步形成覆盖保种、研发、生产与移植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异种移植临床转化迎来关键突破
器官供应严重不足是全球性医疗难题。我国每年约有30万患者等待移植,而实际获得器官的仅约1.6万人。异种移植被视为最有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但其发展仍面临长期存活、免疫兼容和生物安全三大挑战。此次猕猴长期存活的案例,为异种移植从实验研究走向临床实践提供了关键依据,也为医生、患者和监管部门增强了信心。
今年8月,中科奥格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单位联合申报的“异种移植与再生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该平台将围绕高适配基因编辑猪开发、生物安全防控、产业标准建立等方向开展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该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