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700米深实验室投入运行,开启中微子研究新纪元
8月26日,位于广东江门地下700米深处的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顺利完成两万吨液体闪烁体的注入工作,正式启动科学数据采集。该装置历经十多年筹备与建设,是目前全球首个投入运行、兼具超大规模与超高精度的中微子研究专用科学设施。
中国科学院院士、JUNO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表示,探测器灌注完成并开始采集数据,标志着项目迈入具有历史意义的新阶段。
试运行阶段获取的首批实验数据表明,JUNO探测器各项核心性能指标均优于原设计目标,显示出其在国际粒子物理前沿研究中的强大潜力。该装置将致力于破解当前高能物理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中微子质量顺序问题,即判定第三类中微子(ν₃)是否重于第二类(ν₂)。
JUNO是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组织的一项重大国际科研合作计划,汇聚了来自17个国家与地区、74个科研单位的700余名科研人员。实验装置建在广东省江门市地下700米深处,能够精确捕捉53公里外台山与阳江核电站所产生的中微子,并以极高分辨率测量其能谱。
与国际上其他中微子实验相比,JUNO在测定中微子质量顺序时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及其他未知振荡参数的干扰,还将显著提升六个中微子振荡参数中其中三个的测量精度。此外,JUNO还将推进对太阳、超新星、大气及地球内部中微子的前沿研究,拓展包括惰性中微子探测与质子衰变搜寻在内的新物理探索窗口。
JUNO的核心探测器为一个总容量达两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被安放在地下实验大厅内44米深的水池中央。其主体结构为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内部承载有直径35.4米的有机玻璃球、两万吨液体闪烁体、两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两万五千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以及配套的前端电子学、电缆、防磁线圈和遮光组件等关键设备。
据透露,JUNO的设计使用寿命为30年,未来还计划升级改造为全球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平台。
更多文章
-
贵州研发矿物微生物协同技术,精准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
秋收时节,黔东南凯里市某乡镇的农田里稻谷飘香,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格外喜人。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因铅锌矿冶炼遗留而饱受镉、铅污染的“病土”。这片土地的蜕变,源于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与成都理工大学历时数年的联合攻关。他们研发出一套“黏土矿物钝化+微生物修复”的综合治理技术,成功将土壤中有效态镉
-
澳柯玛以温度科技革新,开启智慧冷链新体验
在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今天,澳柯玛正通过持续的温度技术创新,书写着青岛品牌的新篇章。从创下家用制冷新纪录的-75℃低温冷柜,到融合前沿AI技术的健康管理系统,再到确保生物样本安全的智能试剂冰箱,澳柯玛将人工智能与温度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布局智慧家电、智能家居与智慧冷链三大领域,展现出在温度科技方面的雄厚实力。
-
2025世界农业科创大会开幕,多国聚焦合成生物与智慧种植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近日开幕,汇聚了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近800位农业科学家、教育界代表、企业家及青年领袖,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前沿趋势与发展机遇。会议期间,平谷区正式推出《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发展2.0》规划,明确将以合成生物技术和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据平谷区副区长彭石介绍,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全球居首,夯实科技强国人才根基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研发人员总量已位居全球首位。这支规模庞大、富有活力的科研力量,正成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从太空探索到能源开发,从重大工程到日常生活创新,“十四五”以来,中国在各个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支结构合理、充满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在默默耕耘。他
-
AI基建盛宴背后:云厂商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在全球AI浪潮的推动下,科技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个关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云服务商是否真正从中获得了可观收益?近期美股市场上,芯片制造商与云服务商的股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英伟达、AMD等芯片企业股价持续走高,而云服务商的盈利状况却引发担忧。据披露的内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