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为数学研究新伙伴,人机协作催生数学新发现
人工智能正在数学研究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显著提升了研究效率,还帮助数学家发现新的定理与规律,推动数学研究进入数字化与智能化新阶段。
在传统数学研究中,研究者常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验证定理的正确性,并反复确认某个思路是否已被前人提出。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董彬教授指出,AI能够通过形式化验证系统,像运行代码一样检验数学结论,有效避免因自然语言表述不精确而导致的错误,极大提升了研究的严谨性与效率。
此外,AI在语义检索方面展现出强大能力,可帮助研究者快速确认某一数学命题是否已有研究,避免重复劳动。正如知名数学家陶哲轩所期待的,AI正在成为数学家精准定位“巨人肩膀”的工具,使学者能将更多精力投入真正的原创工作中。
在拓展研究思路方面,AI还能帮助研究者跨越学科壁垒,快速识别不同数学工具与理论之间的潜在关联,起到“桥梁”作用,激发新的思考方向。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金石认为,AI与数学的结合是一种“认知增强”,使研究者能够处理更高维度、更复杂的结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AI与数学的人机协作已取得多项突破。例如,DeepMind团队与数学家合作,通过AI模型分析变量间的潜在关系,提出多个全新数学定理。董彬团队也借助类似方法,在ADLV维数公式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尽管这类方法目前仍主要用于“单点突破”,但展示出AI在数学发现中的辅助价值。
更系统的解决方案可能来自于大语言模型。董彬提出,未来可培养“AI学徒”,通过模仿数学家的推理习惯和工作流程,构建出可持续学习、具有泛化能力的AI助手。DeepMind研发的AlphaProof和AlphaGeometry 2已展现出此类潜力,达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银牌水平。
然而,AI在数学研究中的深入应用仍面临挑战。一方面,数学自然语言表述存在模糊性,阻碍了机器的高效验证与推理;另一方面,高质量数学语料的缺乏也限制了AI模型的训练效果。为解决这些问题,研究者正推动“数学数字化”进程,将自然语言数学陈述转化为精确的形式化语言,并开发相应的推理模拟器。
董彬强调,AI并不会取代数学家,而是使其更专注于创造性工作。随着更多学者参与到AI与数学的融合研究中,以及数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数学研究正步入一个更高效、更具洞察力的新时代。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