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企业双轮驱动,工业智能体加速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近期,我国正从中央到地方密集推出支持“人工智能+制造”深入发展的政策举措,明确提出以工业智能体为核心推动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多地政府与企业积极响应,加快技术攻关与场景落地,工业智能体正逐步成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上海于8月19日发布“AI+制造”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增强工业模型能力、突破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工信部在2025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座谈会及两化融合工作会议中,也多次强调要扎实推进“人工智能+制造”,培育一批工业智能体,开展企业试点,强化典型场景应用,推动工业大模型与数据集的协同发展。
工业智能体被业界视为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等多项技术的综合性智能系统。其核心优势在于自主决策与多体协同能力,能够实现跨产线、跨流程的复杂任务调度与资源优化,显著提升生产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目前,众多企业已在多个工业场景中推进智能体应用。例如,百度推出钢铁行业智能体,借助AI替代传统人工经验完成转炉加料决策,实现“AI炼钢”,有效降低物料消耗与冶炼时间。中国电信开发“星辰纺织智能体”,通过实时视觉检测实现纺织过程中的即时纠错,将生产效率提升20%。联通数科则在船舶设计领域推出翻模设计智能体,辅助完成二维到三维模型的自动转换,大幅压缩设计周期。
专家指出,工业智能体不仅推动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自主化与弹性化升级,还助力实现全链路优化与降本增效。据银泰证券预测,随着智能体应用不断拓展,到2028年,中国工业企业的AI相关支出有望达到900亿元。
尽管前景广阔,工业智能体的规模化落地仍面临数据融通、技术适配与商业闭环等多重挑战。尤其在数据方面,需加强高质量工业数据集建设,并通过平台化工具降低中小企业的使用门槛。行业共识认为,需通过技术、产业、人才多维度协同,实现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推进的转变,才能真正迎来工业智能体从实验阶段走向工厂广泛应用的新阶段。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