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布局AI赛道,主题基金迎来配置良机
今年六七月份,还在人工智能板块“低调蓄力”的基金,近期终于迎来强势反弹。
此前医药赛道涌现多只收益翻倍产品,而布局AI的基金则一度表现平淡。伴随市场风格转换,AI主题基金迅速逆转局面,展开一轮强劲上涨。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多位曾面临业绩压力的基金经理,已凭借这一波行情重回市场焦点。
重仓人工智能
股票基金“笑逐颜开”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4日,权益类基金近三个月的业绩排名出现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收益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全部聚焦于AI算力板块,这些产品在最近三个月内均实现了超过70%的回报率,其中表现最优的一只收益率甚至高达111%。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就在今年六、七月期间,上述多数绩优产品仍处于年内收益为负的状态。当时市场热点集中在医药板块,相关主题基金普遍实现翻倍收益,而主打AI方向的基金则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
随着市场风格转换,医药板块行情逐步回落,AI赛道则迎来快速复苏,资金关注度显著提升,最终实现业绩与排名的强势反弹。
以信澳业绩驱动基金为例,今年1月其单位净值仅为0.7264元,直至6月中旬仍未突破初始水平,上半年收益几乎停滞。然而随着AI算力行情启动,该基金自6月12日起净值持续攀升,截至8月22日已达1.2948元,近三个月涨幅高达105%,实现从浮亏到大幅盈利的逆转。
同样,财通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在今年1月初净值为1.9635元,6月3日却跌至1.5468元,上半年累计亏损超26%。转折出现在7月10日,该基金净值回升至1.9718元,年内收益首次由负转正。到8月22日,净值进一步涨至2.8347元,年内回报率达44%。这一强劲反弹,正是AI板块接过市场主线、带动相关基金业绩跃升的鲜明例证。
基金经理曾在AI板块“躲牛市”
经历长达半年的业绩低迷后,AI主题基金终于迎来反弹,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热点的轮动。
市场分析指出,今年以来A股呈现出显著的主题驱动特征。上半年最为亮眼的板块当属创新药——Wind数据显示,中证沪港深创新药指数累计上涨约25%,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涨幅更接近50%。板块的强势表现也直接带动相关基金走高,例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上半年收益率达75.18%。
医药赛道的持续走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其他板块的资金,导致部分领域表现相对冷淡,AI便是其中之一。不少重仓该领域的基金经理曾无奈自嘲“在AI里躲牛市”,所管产品年内业绩一度深陷负收益困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收报3155.47点。进入2025年后,该指数持续走低,至6月23日已跌至3139.08点。尽管多数重仓AI领域的产品属于主动权益类基金,但其投资策略高度集中于该赛道,呈现出接近指数基金的特征,因此其净值表现与行业指数高度关联。
七月以来,随着机构资金调仓需求上升和市场风格转换,此前热度较高的创新药板块逐渐回落,而上半年表现疲软的人工智能板块则迎来资金回流,迅速成为市场新主线。自7月1日起,中证人工智能指数累计上涨35%,相关主题基金也凭借这轮行情实现强劲反弹,展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
重视AI产业“卖铲人”
展望未来,AI板块将如何演绎,投资者又应如何把握布局节奏?多家公募机构指出,AI产业的投资主线仍将围绕算力展开,尤其是随着各类应用场景的持续落地,对底层算力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
长城基金基金经理刘疆分析认为,近期算力板块走势强劲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海外头部云服务商在半年报中公布的资本开支计划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全球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仍在加速;二是OpenAI等企业相继发布新一代大模型,不仅引发广泛关注,更可能带动算力集群规模成倍扩张;三是来自产业链的反馈显示,从芯片到服务器的上下游均呈现需求旺盛态势,加上新技术的不断演进,预计将推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刘疆指出,算力作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环节,将持续受益于大模型性能提升、多模态技术突破以及应用场景的广泛落地,预计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行业有望维持长期高景气。在细分领域,GPU与ASIC芯片、光模块、光芯片及光纤连接器等硬件方向将直接获益。此外,受AI服务器需求拉动,PCB用量显著提升,高功率电源和液冷散热等配套技术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成为算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广发基金分析认为,当前国产算力板块正迎来多重利好。AI不仅持续推动云端算力需求增长,也加速了终端应用的商业化进程。在这一趋势下,国内半导体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在AI产业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加之开源模型生态对国产硬件支持力度加强,AI全产业链或将涌现更多投资机会。
更多文章
-
贵州研发矿物微生物协同技术,精准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
秋收时节,黔东南凯里市某乡镇的农田里稻谷飘香,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格外喜人。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因铅锌矿冶炼遗留而饱受镉、铅污染的“病土”。这片土地的蜕变,源于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与成都理工大学历时数年的联合攻关。他们研发出一套“黏土矿物钝化+微生物修复”的综合治理技术,成功将土壤中有效态镉
-
澳柯玛以温度科技革新,开启智慧冷链新体验
在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今天,澳柯玛正通过持续的温度技术创新,书写着青岛品牌的新篇章。从创下家用制冷新纪录的-75℃低温冷柜,到融合前沿AI技术的健康管理系统,再到确保生物样本安全的智能试剂冰箱,澳柯玛将人工智能与温度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布局智慧家电、智能家居与智慧冷链三大领域,展现出在温度科技方面的雄厚实力。
-
2025世界农业科创大会开幕,多国聚焦合成生物与智慧种植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近日开幕,汇聚了来自全球90多个国家的近800位农业科学家、教育界代表、企业家及青年领袖,共同探讨农业科技前沿趋势与发展机遇。会议期间,平谷区正式推出《农业中关村核心区发展2.0》规划,明确将以合成生物技术和智慧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据平谷区副区长彭石介绍,
-
中国研发人员总量全球居首,夯实科技强国人才根基
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跨越,研发人员总量已位居全球首位。这支规模庞大、富有活力的科研力量,正成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从太空探索到能源开发,从重大工程到日常生活创新,“十四五”以来,中国在各个科技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成就的背后,是一支结构合理、充满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在默默耕耘。他
-
AI基建盛宴背后:云厂商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
在全球AI浪潮的推动下,科技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算力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个关键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云服务商是否真正从中获得了可观收益?近期美股市场上,芯片制造商与云服务商的股价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英伟达、AMD等芯片企业股价持续走高,而云服务商的盈利状况却引发担忧。据披露的内部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