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布局AI赛道,主题基金迎来配置良机
今年六七月份,还在人工智能板块“低调蓄力”的基金,近期终于迎来强势反弹。
此前医药赛道涌现多只收益翻倍产品,而布局AI的基金则一度表现平淡。伴随市场风格转换,AI主题基金迅速逆转局面,展开一轮强劲上涨。在不足三个月的时间里,多位曾面临业绩压力的基金经理,已凭借这一波行情重回市场焦点。
重仓人工智能
股票基金“笑逐颜开”
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24日,权益类基金近三个月的业绩排名出现显著的结构性变化。收益排名前二十的基金全部聚焦于AI算力板块,这些产品在最近三个月内均实现了超过70%的回报率,其中表现最优的一只收益率甚至高达111%。
证券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就在今年六、七月期间,上述多数绩优产品仍处于年内收益为负的状态。当时市场热点集中在医药板块,相关主题基金普遍实现翻倍收益,而主打AI方向的基金则面临一定的赎回压力。
随着市场风格转换,医药板块行情逐步回落,AI赛道则迎来快速复苏,资金关注度显著提升,最终实现业绩与排名的强势反弹。
以信澳业绩驱动基金为例,今年1月其单位净值仅为0.7264元,直至6月中旬仍未突破初始水平,上半年收益几乎停滞。然而随着AI算力行情启动,该基金自6月12日起净值持续攀升,截至8月22日已达1.2948元,近三个月涨幅高达105%,实现从浮亏到大幅盈利的逆转。
同样,财通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在今年1月初净值为1.9635元,6月3日却跌至1.5468元,上半年累计亏损超26%。转折出现在7月10日,该基金净值回升至1.9718元,年内收益首次由负转正。到8月22日,净值进一步涨至2.8347元,年内回报率达44%。这一强劲反弹,正是AI板块接过市场主线、带动相关基金业绩跃升的鲜明例证。
基金经理曾在AI板块“躲牛市”
经历长达半年的业绩低迷后,AI主题基金终于迎来反弹,这一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市场热点的轮动。
市场分析指出,今年以来A股呈现出显著的主题驱动特征。上半年最为亮眼的板块当属创新药——Wind数据显示,中证沪港深创新药指数累计上涨约25%,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涨幅更接近50%。板块的强势表现也直接带动相关基金走高,例如长城医药产业精选上半年收益率达75.18%。
医药赛道的持续走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其他板块的资金,导致部分领域表现相对冷淡,AI便是其中之一。不少重仓该领域的基金经理曾无奈自嘲“在AI里躲牛市”,所管产品年内业绩一度深陷负收益困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证人工智能指数收报3155.47点。进入2025年后,该指数持续走低,至6月23日已跌至3139.08点。尽管多数重仓AI领域的产品属于主动权益类基金,但其投资策略高度集中于该赛道,呈现出接近指数基金的特征,因此其净值表现与行业指数高度关联。
七月以来,随着机构资金调仓需求上升和市场风格转换,此前热度较高的创新药板块逐渐回落,而上半年表现疲软的人工智能板块则迎来资金回流,迅速成为市场新主线。自7月1日起,中证人工智能指数累计上涨35%,相关主题基金也凭借这轮行情实现强劲反弹,展现出明显的后发优势。
重视AI产业“卖铲人”
展望未来,AI板块将如何演绎,投资者又应如何把握布局节奏?多家公募机构指出,AI产业的投资主线仍将围绕算力展开,尤其是随着各类应用场景的持续落地,对底层算力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
长城基金基金经理刘疆分析认为,近期算力板块走势强劲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海外头部云服务商在半年报中公布的资本开支计划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全球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投入仍在加速;二是OpenAI等企业相继发布新一代大模型,不仅引发广泛关注,更可能带动算力集群规模成倍扩张;三是来自产业链的反馈显示,从芯片到服务器的上下游均呈现需求旺盛态势,加上新技术的不断演进,预计将推动多个细分领域实现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刘疆指出,算力作为AI基础设施的核心环节,将持续受益于大模型性能提升、多模态技术突破以及应用场景的广泛落地,预计需求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行业有望维持长期高景气。在细分领域,GPU与ASIC芯片、光模块、光芯片及光纤连接器等硬件方向将直接获益。此外,受AI服务器需求拉动,PCB用量显著提升,高功率电源和液冷散热等配套技术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成为算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广发基金分析认为,当前国产算力板块正迎来多重利好。AI不仅持续推动云端算力需求增长,也加速了终端应用的商业化进程。在这一趋势下,国内半导体企业有望进一步提升在AI产业中的参与度和竞争力。加之开源模型生态对国产硬件支持力度加强,AI全产业链或将涌现更多投资机会。
更多文章
-
高铁如何实现“自由呼吸”?车内空气舒适的科技真相
当我们步入高铁车厢,常常会感到空气清新、温湿宜人,既不会闷热也不干燥。在密闭无窗的车厢内,这样的舒适体验是如何实现的?其奥秘源于一套智能、高效的车内空气循环系统。位于每节车厢顶部的空调机组,堪称高铁的“呼吸中枢”。这套系统采用“新风+回风”混合调节机制,持续将外部新鲜空气引入车内,并与内部既有空气混合
-
中国科学家突破铁基超导线材性能极限,载流能力创世界纪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员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开发出一种创新工艺策略,显著提升了采用低成本粉末装管法制备的铁基超导材料的载流性能,相关成果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材料》上发表。铁基超导材料因其上临界磁场高、各向异性弱且制造成本相对较低,被视为下一代高场应用——如高能粒子加
-
联想展示近200项AI创新成果,全面推动“人工智能+”行业落地
8月27日,2025联想集团创新开放日正式拉开帷幕。本届活动以“创新ING 热AI进行时”为主题,联想集团集中呈现了近200项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相关终端产品,系统展示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多项突破,标志着企业正式迈入AI技术的大规模“价值兑现”阶段。此次开放日凸显了联想构建的一套完整、可部署、并可灵活扩展的AI交付体
-
以高质量数据“喂养”AI,提升模型智能成行业新焦点
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的质量正被视作决定模型“聪明”程度的关键。8月28日,一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在贵阳举行。与会专家从学术界和企业界角度,就数据安全制度构建、技术防护手段升级与治理模式创新等议题展开讨论,为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提供了思路与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在发言中指出,我国在大模型训
-
以人工智能驱动科研革新,构筑智能科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AI)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正引领一场影响深远的科技变革。我国在“AI for Science”领域积极布局并持续加大投入,其战略方向与发展蓝图正逐步明晰。近期,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计划,以加快科学发现节奏,率先构建以AI为核心的新型科研与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