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幻想象照进现实:中国创新开启未来科技新篇章

发布时间: 访问量:11

在长春航空展与绵阳科博会的聚光灯下,“南天门计划”这一由中航工业打造的航空科幻IP,正吸引越来越多科技爱好者的目光。该计划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我国现有航空技术体系,对未来空天作战形态作出的前瞻构想。有军事专家指出,这样的科幻项目不仅是想象力的呈现,更是对未来技术路径的有力牵引。

纵观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科幻与科研始终交织前行。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便深受拉里・尼文等作家作品的启发;《星际迷航》中的通讯器催生了摩托罗拉手机的雏形;而《终结者2》中液态机器人的设定,也推动了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对“可编程物质”的探索。

科技创新往往遵循“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逻辑,其中对前沿概念的探索尤为关键。科幻作品恰恰以科学原理为基石,展开对技术演进与人类命运的畅想。科幻作家以其独特的思维视角,提出极具突破性的科技构想,为科研创新注入灵感活水。正如施一公院士所言,今天的“想象力”,或许正是明天“创造力”与后天“生产力”的源泉。

世界科技强国早已意识到科幻思维的价值。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曾邀请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参与反导技术咨询;作家本福德也长期担任美国宇航局等机构的顾问。2018年,法国创新局效仿此模式,专门组建了由科幻作家构成的前瞻团队。

随着我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实现从追随到引领的转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科幻的前瞻视野。领跑者的道路上没有参照物,必须依靠自身探索未来方向。因此,在我国处于世界前列的科技领域,将科幻思维融入创新流程显得尤为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科幻产业正蓬勃发展。《三体》《流浪地球》等优秀作品蜚声海内外,2023至2024年产业规模连续突破千亿元。这支日益壮大的创作力量,完全有能力以想象力反哺科技创新。

预见未来方能塑造未来。我们期待中国科幻作家更多参与到科技创新进程中,成为科技发展的“预言家”,而中国科技也必将把更多科幻构想变为现实,开启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