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中的"数字防线":重庆智慧防汛系统显身手
8月10日起,重庆迎来一轮罕见强降雨天气,局地短时降雨强度突破60毫米/小时,狂风暴雨裹挟着电闪雷鸣席卷山城。在这场与极端天气的较量中,重庆亮出了"智慧防汛"组合拳——从精准预警到高效抢险,一系列高科技防汛手段大显身手,展现出城市应急管理的"最强大脑"。
防汛"最强大脑" 从盲人摸象到精准防控
在重庆市住建委的智慧防汛指挥中心,一块巨型电子屏正实时呈现着城市防汛态势——各路段积水情况、下穿通道水位变化、应急抢险队伍位置等信息一目了然。
这套被称为"城市防汛中枢"的智能系统,汇聚了全市700多个液位监测设备和视频监控终端的实时数据,同时整合气象、水文等40余类信息资源,构建起覆盖全域的"防汛数字孪生"平台。
"过去防汛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现在有了'火眼金睛'。"工作人员介绍,系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可实时分析积水深度、水流速度等关键指标,一旦超过预设安全值,10分钟内就能将预警信息精准发送至相关责任单位和抢险人员。这种智能化预警机制使巡查效率提升3倍,真正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变。
桥隧管家”上线 让数据比暴雨跑得更快
面对强降雨考验,重庆高新区的智能市政系统化身为城市"数字哨兵"。这些高科技设施构建起全天候的风险感知网络,将传统的"人工巡查"升级为"智能预警+快速响应"的现代化应急模式。
城市照明智能管理平台犹如一位"光电卫士",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每盏路灯的运行状态。当检测到线路异常时,系统会立即切断故障区域电源,同时向维修团队发送精准定位信息。这种"远程处置+现场检修"的双重保障机制,有效杜绝了雨天漏电事故的发生。
而桥梁隧道的智能监测系统则扮演着"安全瞭望者"的角色。遍布各处的传感设备能够敏锐捕捉到积水、位移等险情征兆,自动触发多部门联动机制。交管、应急、市政等部门可在第一时间协同处置,大幅缩短了抢险响应时间,确保城市交通命脉畅通无阻。
暴雨间隙的“空中侦察兵” 无人机智能巡查显身手
江津区数字化指挥中心内,随着系统指令发出,分布在城区各处的无人机基站自动激活,数架搭载智能感知设备的无人机迅速升空,在暴雨中展开立体化巡查。
这些"空中巡查员"装备了高清摄像设备和智能识别系统,仅需30分钟就能完成方圆5公里区域的精细化扫描,连传统人工巡查难以覆盖的背街小巷、河道边坡等隐蔽区域也无所遁形。
实时传回的高清影像通过AI算法自动分析,精准标记出井盖缺失、路面积水等安全隐患。指挥平台随即启动多部门协同机制,将处置指令同步推送至公安、市政等责任单位。整个流程从发现险情到派单处置压缩至10分钟以内,形成高效的应急抢险闭环。
更多文章
-
四川举办AI生态大会:百余款产品亮相,多赛道协同发展
人工智能正迎来行业爆发的重要阶段,四川积极把握机遇,全力推进相关产业集聚与创新。2025年天府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大会定于9月28日至29日举行,以“天府聚势 智链未来”为主题,是落实四川省“人工智能一号创新工程”的关键活动之一。作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人工智能产业近年来增长迅速。2024年全省产业营收突
-
广西表彰十位科技先锋:科研报国为民,创新驱动发展
2025年9月26日,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在南宁揭晓,王晓琳、张木清等十位在各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获此荣誉。他们在人工智能、农业科技、生态保护、工程技术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展现了广西科技工作者扎根实践、服务国家的精神风貌。获奖者中,王晓琳在智能传感与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国天
-
算网融合构筑AI新高地:政策技术双轮驱动,加速产业智能升级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已进入从技术突破迈向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时期,算力支撑、政策引导与场景打通成为推动其深入落地的核心动力。近期,国家层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市场广阔、产业链完整、应用场景多元的优势,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规模化应用与商业化进程,形成创新
-
AI技术革新棉花育种:周期缩短一半,效率激增二十倍
在农业科技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九月二十六日,浙江大学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及北京大蚯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一款名为“AI育种家”的智能育种平台。这一系统依托棉花全基因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了育种流程的“一站式”智能化操作,显著提升了育种效率,将传统需要六至八年才能完成的棉花育种周期大幅缩短至
-
西大附中悦来校办首届科技节 学生沉浸体验AI与无人机
一、科技展演启幕,多元活动赋能9月24日,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渝北悦来实验学校首届校园科技节正式启动。活动以“科技赋能教育,创新点亮未来”为主线,在学术报告厅及校园多个区域同步展开。现场设置了特斯拉智能汽车、巡检机器人、低空经济应用、无人机足球竞赛等30项科技互动项目,学生可亲手操控无人机、参与AI体育体验,在